中文目录
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专题论坛 | ||
“理论之后”翻译学的理论建构 | 蓝红军 | 5 |
翻译在社会系统中的文化身份 | 姜秋霞 | 7 |
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 | 胡开宝、李翼 | 10 |
理论研究 | ||
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 | 谭业升 | 15 |
从女性主义翻译到性别与翻译 | 孟令子 | 23 |
译史纵横 | ||
从“硬译”到“易解”:鲁迅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 | 罗选民 | 32 |
译介研究 | ||
我国党政文献对日翻译活动研究—以建国后65年日译单行本为例 | 鲍同、蒋芳婧 | 38 |
《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百年译介述评 | 金静、朱健平 | 43 |
翻译教学 | ||
对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反思 | 平洪 | 49 |
翻译偏离分析在中译英笔译教学中的应用 | 龚锐 | 54 |
书刊评介 | ||
翻译研究的综合路径:从文化翻译研究到社会话语分析—《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述评 | 廖晶 | 60 |
行业研究 | ||
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基于柠檬市场理论 | 司显柱、郭小洁 | 65 |
欧盟多语种互译专业术语语料库的启迪与借鉴 | 周敏康、顾鸿飞 | 70 |
学术访谈 | ||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外宣翻译中的读者关照—黄友义、徐明强访谈录 | 尹佳 | 76 |
翻译评论 | ||
“夫子之文章”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 蔡新乐 | 81 |
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 | 许诗焱 | 88 |
学术争鸣 | ||
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 | 许渊冲 | 93 |
对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汉译的思考—兼论“以名举实”之译法 | 张顺生 | 100 |
实践探索 | ||
地质学文本汉英翻译问题与策略探析 | 安静 | 104 |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之语气弱化研究 | 汪洋 | 110 |
·自学之友· | ||
英译汉:Paris Agreement | 陈小全 译 | 114 |
翻译导读:论法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 陈小全 | 116 |
汉译英:宪法的距离(林巍) | 林巍 译 | 120 |
翻译导读:在专业与普通之间:法律翻译的一种变通 | 林巍、赵友斌 | 121 |
·词语选译· |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表述英文摘译(三) | 126 | |
英文摘要 | ||
信息广角 | ||
本刊邮购信息(80) | ||
本刊稿约(封三) | ||
欢迎加入中国译协(封三) |
英文目录
A Construal-centered Cogni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TAN Yesheng | 15 |
Calling for a New Paradigm in China’s Gender-oriented Studies of Translation | MENG Lingzi | 3 |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Hamlet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 JIN Jing & ZHU Jianping | 43 |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Paris Agreement | CHEN Xiaoquan | 114 |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How Much Can We Relate to the Constitution? (Lin Wei) | LIN Wei & ZHAO Youbin | 120 |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 128 |
本期主要论文摘要
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
胡开宝李翼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 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跨语言转换活动,机器翻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动化、机械性、以语句为翻译单位、二度摹仿和语境制约有限五大特征。机器翻译离不开人工翻译,人工翻译也需要机器翻译的协助。通常,机器翻译适用于科技文本和法律文本等程式化文本或信息性文本的翻译,而小说、散文和诗歌等表现性文本的翻译则需要由人工翻译来承担。有鉴于此,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之间的关系并非矛盾、零和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机器翻译最终不会完全取代人工翻译。
关键词:机器翻译;人工翻译;特征;关系
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
谭业升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出发探讨翻译能力的认知构成和系统。文章首先回顾了与翻译能力认识密切相关的传统“转换”概念,基于认知语言学对传统形式—意义观以及对翻译过程的编码—解码模式和通道模式的隐喻解构,进行了批判,继而提出,翻译转换的认知实质是识解转换或重构,并指出转换是非一次性的、有认知制约的选择过程。接下来,文章探讨了识解在译者语言知识表征和语言使用之间的作用,对已有的翻译能力认知观,包括Shreve的图式—例示观和Risku的交互—涌现观,进行了融合和深化。文章指出,翻译中的识解重构和选择既是个体行为,也体现在文化层面。最后,基于识解对翻译能力系统中其他要素如双语知识表征、百科/文化知识和生理心理因素的聚合接口作用,本文提出将识选能力(识解重构与选择能力)作为翻译能力体系中核心子能力的假设。识解视角的融入和翻译能力模式的调整可能会给翻译教学或译者培养开拓新的途径。
关键词:识解;翻译能力;转换;重构;选择
A Construal-centered Cogni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y TAN Yeshe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15
Abstract: This paper brings a construal-focused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o bear o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system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C). Metaphorically deconstructing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form-meaning relations that underlies both the decoding-encoding model and the conduit model of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paper critiques two concepts essential to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TC, i.e., “shift” and “transfer.” It then reinterprets translational shift in terms of construal shift or realignment, pointing out that shift or realignment is a selective process under cognitive constraints rather than a one-shot deal. In view of how construal links the represent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language use in a certain context, it further integrates and enriches Shreve’s schema-instance model and Risku’s interactional-emergent model of TC, pointing out that construal realignment and selection in translation happen both a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ultural level. Given the role construal plays in linking and converging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TC system, such as bilingual knowledge, encyclopedic/cultural knowledge and 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sub-competence of “construal realignment and selection” be seen as the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 TC system.
Key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strua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hift; realignment; selection
从女性主义翻译到性别与翻译
孟令子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受到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已开始从强调男女对立、反对男性霸权、彰显女性身份的女性主义研究,向重视意义与性别的流动性及话语的建构作用的性别与翻译研究过渡。目前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尚局限于女性主义视角,理论研究维度单一,陷入女性主义政治诉求的窠臼,缺乏语境意识。开展性别与翻译研究需结合后结构主义的性别理论,可以采纳性别与语言研究领域内新兴的话语分析的方法,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框架。
关键词:性别;翻译;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
Calling for a New Paradigm in China’s Gender-oriented Studies of Translation
By MENG Lingz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23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structuralist theories, the addressing of gender issues in TS has evolved from the move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to that of the gender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Whil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binary oppositions between the two sexes and it endorses reclamation of the feminine through a radical feminist critique of patriarchy, the latter sees gender identity as a fluxing process and emphasizes discourse’s constitutive effect on the shaping of such an identity.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remains bent on theoretically or empirically dealing with problems such as a lack of awareness of gender as a political issue, without at the same time showing a proper sense of the relevan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in which such problems occur. Call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into ques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linguistically based, gender theory-inspired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formed approach should take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feminist critique as the new paradigm in gender-oriented studies of translation.
Keywords: gender; translation; post-structuralism; feminis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从“硬译”到“易解”:鲁迅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
罗选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华大学
摘要:对鲁迅的翻译观点的研究至今还停留在一个浅层的界面,作为其翻译思想凝练的“硬译”只是以一种固化的偏见形象为人所知。“硬译”自出世起便成为鲁迅恪守一生的翻译主张。这一主张背后潜藏着一种为国、为民、为文学、为语言的“暴力”品格。从“硬译”到“易解”是这种“暴力”品格的继承和发展,互为统一。而二者更是在鲁迅追寻翻译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通过翻译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彰显了各自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鲁迅;硬译;易解;暴力翻译;现代性
我国党政文献对日翻译活动研究
——以建国后65年日译单行本为例
鲍同 中国人民大学 蒋芳婧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党政文献的对日翻译活动是我国政府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领导人著作、会议文稿以及党政重要政策文献。但是,在学术讨论中,学界多以英译活动为对象,较少涉及非通用语种,相关统计、研究欠缺整体性和系统性,所得结论不够全面。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对日翻译为例,对现有党政文献的非通用语种翻译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分析时代特征,总结对外翻译与传播经验,为今后的外宣工作提供借鉴,为对外传播提供帮助。
关键词:党政文献;对日翻译;对外传播
《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百年译介述评
金静湖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朱健平 湖南大学
摘要: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译介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步入21世纪后更见新译叠出。然而,以往的《哈》译评介与研究过多聚焦于朱、梁、卞等旧译,对新世纪以来的新译研究得明显不够,对港台译本的研究同样很少。本文将《哈》剧汉译的历史分为发轫期、探索期、苦斗期、沉寂期、崛起期和繁荣期六个时期。每个时期再按译本出版的先后,对译本的特点和得失作了系统的爬梳和简要的评述。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哈》译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趋势是由散体为主走向诗体为主,并最终走向更加契合原剧实际的散体和诗体熔铸一体;正是百年间各个时期翻译家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哈姆雷特的生命永葆青春,永不老去。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百年汉译;历史分期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Hamlet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By JIN J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China) & ZHU Jianp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p.43
Abstract: With the publication, since 1922, of over a dozen full Chinese versions, more than one third of which appearing in this new century, Hamlet has been the most translated of Shakespearean classics in China. Whereas studies of its rendition into Chinese have so far tended to focus on the early versions and their treatment of the subject has been somewhat at random, this paper offers a more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all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r so, directing attention in particular to the more recent versions. It divid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mlet into six stages. Having briefly described and critically reviewed what characterizes each stage, the paper identifies a general pattern of stylist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rosaic mode in early versions to the poetic rendition in later ones and finally to a combination of the prosaic and the poetic modes in the latest translations, which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source text’s style of writing.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it i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and on-going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of Hamlet into Chinese and many other languages that the prince of Denmark were able to remain as young as when he was first created by Shakespeare over four hundred years ago.
Keywords: Shakespeare; Hamlet;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translation; periodization
对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反思
平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4-2015年国内144所MTI办学院校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项评估的情况,总结了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经验,反思了一些共性问题;在明确办学基本要求、把握专业内涵、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位论文规范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建设,不断谋求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办学理念;专业内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论文规范
翻译偏离分析在中译英笔译教学中的应用
龚锐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翻译偏离现象意味着译者有意识地运用了策略避免直译可能出现的问题,因而分析翻译偏离可以倒推和重建译者的思维机制。本文认为翻译偏离分析可以作为中译英教学的一项有益技能训练,并借鉴扎根理论提出了分析方法,随后用母语译者的案例演示了分析过程及对翻译教学的作用,并指出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翻译偏离;思维机制;中译英;笔译教学
翻译研究的综合路径:从文化翻译研究到社会话语分析
——《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述评
廖晶宁波大学
摘要:自从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中国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与语言学派之间就争论不断。文化学派聚焦文本以外的因素,关注翻译的结果和制约翻译选择的文化因素,而语言学派则聚焦文本,关注语言的转换过程,并为此而质疑文化学派的翻译研究,认为这种研究失去了本体,迷失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回归到文本研究。社会话语分析视域下的翻译研究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提炼译者的主体性,并将译者主体性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考察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而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理论模式将文本分析与文化分析融合起来,对翻译进行综合考量,多层面、宽视域地揭示了翻译的语言和文化属性,成为翻译综合研究的典范。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综合路径;社会话语分析;《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
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基于柠檬市场理论
司显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交通大学 郭小洁 北京交通大学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交流需求的增加,翻译服务的经济价值逐渐体现。以往学者对于翻译服务的经济学视域解读都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信息对称假设之上,然而翻译服务产品具有信息不对称性的特点,极易形成柠檬市场,降低市场上产品的平均水平,造成市场萎缩。本文运用阿克洛夫(Akerlof)1970年提出的柠檬市场理论分析了我国翻译服务柠檬市场的成因,并提出了以市场治理为主、行政治理为辅的治理对策,试图为我国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献策。
关键词:翻译市场;信息不对称;柠檬市场
欧盟多语种互译专业术语语料库的启迪与借鉴
周敏康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厦门大学 顾鸿飞 厦门大学
摘要:本文采用目前欧盟已经全面建成的多语种互译专业术语语料库作为研究题材,以分析该语料库的结构、术语收集和术语信息的构建等为切入点,运用文献分析法从理论上梳理、阐释并探讨多语种专业术语语料库在口笔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探讨创建以汉语为中心的双语或多语种专业术语互译语料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欧盟多语种互译;专业术语;语料库;语料库管理;汉外翻译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外宣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黄友义、徐明强访谈录
尹佳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基础,围绕读者接受理论中的三个层面:跨文化语境、读者认知心理及视野融合,就中国政治文献英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资深外宣翻译工作者黄友义先生和徐明强先生进行联合访谈。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宣翻译;读者接受理论
“夫子之文章”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蔡新乐河南大学/南京大学
摘要:“夫子之文章”长期以来被片面地解释为物质层面上的成就。本文认为,“文”首先应解为“德”,进而从其对人的内在化入手,内外兼顾、表里如一,才可把握其实质;而既然“文章”已是“人性”之内外在的结合和体现,因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实际上已经蕴含于“夫子文章”之中,因而,自可“得而闻也”。如此,阴阳之道作为解经大法,可将《论语》的译解拉回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孔子;文章;阴阳之道;译解
葛浩文翻译再审视
——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
许诗焱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背景下,各界学者对于葛浩文的翻译呈现出相互对立的观点。针对这种状况,有学者指出,葛浩文翻译研究不能仅仅依据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比对而得出“忠实”或“不忠实”的简单结论,而应更多关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充分考虑具体翻译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国文学翻译档案馆所收藏的葛浩文手稿、书信、出版合同等翻译资料,研究其具体的翻译过程,并基于翻译过程这一评价视角,对葛浩文的翻译态度、翻译立场、翻译动机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过程;评价
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西方“对等译论”和中国“优化译论”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即中国文学翻译论的继承性、民族性。同时,“再创译论”倡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通过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翻译难题,古为今用,即中国文学翻译论的原创性、时代性。此外,笔者将诗词翻译的理论总结为“美化之艺术”五个字,构成了系统的文学翻译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即中国文学翻译论的系统性、专业性。这些构成了笔者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
关键词:对等译论;优化译论;再创译论;美化之艺术;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
对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汉译的思考
——兼论“以名举实”之译法
张顺生上海理工大学
摘要:在翻译专有名词的过程中,有时存在着部分翻译内容有悖于翻译标准的现象。这一现象应予以纠正,从整体上实现专有名词的翻译逐步走向“以名举实”和逻辑自洽。通过解析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的身份,说明英译汉宜“以名举实”,重新“约定俗成”,译为“常设仲裁机构”或“常设仲裁理事会”,而译为“常设仲裁法庭”、“常设仲裁庭”或“常设仲裁法院”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以名举实”的译法宜广泛地应用于法律、政府和服务行业等机构名称的翻译中。
关键词:“以名举实”;专有名词;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翻译解析;“再约定”
地质学文本汉英翻译问题与策略探析
安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要:地质学翻译研究主要针对地质现象、地质实物和地质成果资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汉英双语差异和地质学文本特征给汉英翻译带来了许多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翻译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专业术语汉英翻译的对位建构以及汉英转换中句式重构的解决办法。研究地质学汉英翻译不仅有助于提高地质学文本的翻译质量,也有助于我国地质学研究者参与地质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地质学;文本;汉英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之语气弱化研究
汪洋上海海事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现,2015、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比十年前(2005、2006)的英译文更为灵活,尤其在语气方面更为缓和。其达到语气缓和的翻译方法包括:减字以减弱语气;改用语气较弱的词汇;添加work to以减弱语气;换序、反面阐述以减弱语气等。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语气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