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
建构主义翻译观:理据与内涵—从翻译本质说起 | 宋以丰 | 5 | |
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的历时考察 | 庞双子 | 王克非 | 13 |
试论中国口译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 任文 | 21 | |
译史纵横 | |||
《东方杂志》的翻译与中西文化共同体建构 | 侯杰 | 27 | |
译介研究 | |||
“活态”史诗《玛纳斯》的翻译与传播 | 梁真惠 | 陈卫国 | 36 |
翻译教学 | |||
商务谈判口译测试的理论基础与研发框架 | 温倩 | 43 | |
渥太华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李红玉 | 49 | |
译家研究 | |||
孙致礼:坚守“信”条的翻译家 | 陈秀 | 56 | |
书刊评介 | |||
百年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批评与反思—邹振环《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评介 | 熊兵娇 | 61 | |
学术访谈 | |||
中国MTI教育缘起、发展与前景—黄友义先生访谈录 | 曹新宇 | 65 | |
行业研究 | |||
众包翻译的文化空间 | 莫爱屏 | 郝俊杰 | 71 |
业界视点 | |||
服务需求 改革创新 内涵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8年会综述 | 赵军峰 | 姚恺璇 | 77 |
翻译评论 | |||
严复选译《群己权界论》的文化记忆 | 闫亮亮 | 80 | |
学术争鸣 | |||
文化回译视域下“异语写作”一词之考辨 | 周永涛 | 87 | |
实践探索 | |||
法律条文的汉英翻译—以“两高”的一个司法解释翻译为例 | 李克兴 | 94 | |
译,贵在不译—翻译中的“非翻译”策略 | 覃军 | 102 | |
我国医疗卫生新名词英译探微 | 王佩 | 卢敏 | 109 |
自学之友 | |||
英译汉:The Geography of Melancholy (Tara Isabella Burton) | 周领顺 | 陈静 译 | 113 |
翻译导读:语义求真与语境务实 | 周领顺 | 陈静 | 116 |
汉译英:过崔西峡(叶子南) | 蔡力坚 译 | 120 | |
翻译导读:翻译效果对等 | 蔡力坚 | 122 | |
词语选译 | |||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汉英表述摘要 | 125 | ||
英文摘要 | |||
信息广角 | |||
《中国翻译》杂志2019年将全新改(扩)版(119) | |||
本刊稿约(124) 本刊邮购信息(128) |
本期论文摘要
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翻译观:理据与内涵
—从翻译本质说起
宋以丰 湖南师范大学/惠州学院
摘 要:建构主义翻译观是哲学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按照这种观念,翻译不只是一种符号性认同行为,也是一种主体建构行为,以及面向“他者”的社会性认同行为,具体表现在:首先,作为翻译的对象,文本的意义不具有先在性和确定性,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表象主义”不可取;其次,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不是通过遵守语言规则“发现”文本意义,而是通过意志与能动性“建构”文本意义;再次,翻译是“事件化”的话语行为,具有多重生产因素,并表现出历史化、语境化的知识生产模式。概言之,建构主义翻译观即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本质主义翻译观的拓展与修订。
关键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事件化;历时性;主体性
What a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Means
By SONG Yifeng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p.5
Abstract: A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result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ical constructivism to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in such a conception, translation is understood as an “other”-oriented social identificational behavior and a behavior performed by a subject being constructed at the same time, rather than a mere behavior of symbolic identification. The objective of translation, i.e., the meaning its text creates, 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by no means pre-existent or pre-determined. Rather, it results from a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and hence does not lend itself to a “representationalist” interpretation. As the principal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does not “discover” textual meanings by following linguistic rules: she “constructs” these rules by virtue of her own will and initiative. In addition, translation is seen as an “eventualized” discursive act that involves multiple productive factors and enacts the model of historicized and contextualize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stantiating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at once expands and revises the essentialist model in translation studies.
Keywords: essentialism; constructivism; eventualization; historicity; subjectivity
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的历时考察
庞双子 上海交通大学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近年来关于语体显化的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和多维化,但停留在共时阶段。本文通过构建英汉历时平行语料库,分析汉语翻译文学文本总体上呈现的显化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与英语源语文本进行比较,考察翻译文本显化现象的历时特征。研究发现:1)翻译文本的词汇类型逐渐增多,信息密度增加,词汇由单一走向多样,语义精确度提高,罕用词由分散走向集中;2)不同时期的翻译文本中连接词和代词的使用频次整体略呈下降态势,语篇衔接形式显化程度有所下降;平均句段长、标准型次比等指标上升,语义显化程度有所加强;3)翻译文本中词汇显化指标相对于语法显化指标变化更为显著。由此考察,本文认为,语言接触强度、文本标准化程度以及社会文化语境对语体等语言形式持续发生作用。翻译文本显化特征的历时考察有利于将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推向更为广阔的语言和文化空间。
关键词:翻译;显化;隐化;文学语体
The Explicitness of Register Featur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s: A Diachronic Study
By PANG Shuangz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 WANG Kefei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13
Abstract: Studies of explicitation and explicitness of register features have become more specified and multi-dimensional in recent years, and yet they remain largely an exploration on the synchronic level. This paper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change across three sampling periods of explicitness in translated Chinese texts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corresponding English sources. Among its findings are: 1) the translated texts’ lexical variation and informational densification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three periods concerned, as has the semantic preciseness of the words used, and the employment of rare words in these texts has become more concentrated; 2) the frequency in the use of conjunctions and pronouns has decreased, whereas the average lexical length and the standard type/token ratio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three periods in question, which indicate respectively that the formal explicitness in textual cohesion has been reduced in general while the semantic explicitness has ascended; 3) the three translated corpora also demonstrate greater differentiation in indicators of lexical explicitness than in those of grammatical explicitness.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we argue that factors such as the strength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extent of text standardization keep contributing to the change of register features, and a diachronic examination of translated texts may guide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o more insightful observation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ranslation.
Keywords: translation; explicitness; implicitation; literary register
试论中国口译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任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较长时间以来,针对口译理论建构问题,中国口译学界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或心态:口译学科“无”理论;中国口译研究欠缺传统理论话语资源;世界范围内口译研究的“欧洲/西方中心主义”即便是一个事实,却未必是一个问题。鉴于此,笔者首先从理论的定义、呈现方式和性质出发,论证国内外提出的各种口译理论样态并不少见。其次,从张佩瑶对“翻译话语”的论述出发,提出中国存在有待发掘与整理的较为丰富的传统口译话语资源。第三,从中国口译实践、教育和研究的现状出发,探讨中国口译学者如何通过“内视与外眺”、“后顾与前瞻”等方式,对口译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进行反拨,为口译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口译话语;口译理论建构;内视与外眺;后顾与前瞻
On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Interpreting in China
By REN We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21
Abstract: Among those working in China’s field of interpreting studies, it has long been assumed that: 1) few theories of interpreting are actually available; 2) no indigenous discourses on interpreting exist in China; 3) Eurocentrism/Western-centrism in interpreting studies is more an established fact than a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rgues, however, that interpreting research has already generated no small amount of theories that are in full conformity to the way the concept is defined and understood; that based on What Martha Cheung termed the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China abounds in traditional discourses on interpreting; and that to unearth and make use of all these conceptual resources and to counter the prevalent Eurocentric tendency,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simultaneously look inward, outward, backward and forward in their efforts to construct a Chinese theory on interpreting.
Keywords: Chinese; discourse; interpreting; theory; Eurocentrism
译史纵横
《东方杂志》的翻译与中西文化共同体建构
侯杰 淮北师范大学
摘 要:1911年“大改良”后,《东方杂志》由“传统”走向“现代”,在翻译西方政治及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开始自觉反思辛亥革命后国内政治危机与西方文明危机之间的关联。这种“政治觉悟”力图以文明为单位协商中西文化,提倡“物质进化”与“道德进化”并举、“科学救国”与“精神救国”并进,构建以“稳健的国家主义”与“平和的大民族主义”为特色的中西文化共同体。
关键词:《东方杂志》;翻译;中西文化共同体;“稳健的国家主义”;“平和的大民族主义”
译介研究
“活态”史诗《玛纳斯》的翻译与传播
梁真惠 陈卫国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 要:论文是对柯尔克孜民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翻译传播的系统梳理和整体研究。从跨文化传播入手,对《玛纳斯》国内外的翻译状况进行爬梳整理,勾勒出该史诗在我国及西方主要国家翻译传播的认知地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析,归纳出三个“点”:文本类型与翻译方式多元复杂性的特点、完整性与时效性的难点以及译本中史诗综合性特征丢失的缺点。结语部分指出民族志诗学、深度描写理论、影像文化志等跨学科理论方法为翻译“活态”史诗综合特征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玛纳斯》;“活态”史诗;翻译传播史
翻译教学
商务谈判口译测试的理论基础与研发框架
温倩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作为具有专门用途语言使用特点的商务谈判口译是典型的直接语言行为。而现阶段国内口译测试的设计和题型比较单一,还没有专业化、精细化的口译资格测试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在交际语言运用测试和专门用途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借鉴发展较为成熟的语言测试理论,旨在研发一套适合商务谈判的口译运用测试,搭建出该类测试研发的框架,并为其后的效度验证铺垫基础。
关键词:商务谈判口译;交际语言运用测试;专门用途语言测试;测试开发
渥太华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红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 要: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是北美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院校,本文首先介绍了渥太华专业翻译人才培养项目的总体情况,然后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分析其人才培养项目对我国MTI的启示。研究发现,在语言服务产业背景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对应语言服务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道德要求,目标具体细化,不宜笼统;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重视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紧密联系语言服务行业,切实引进行业内专家为学生授课,加大业内专家在教学体系内的授课比例;课程设置上,应明确对接语言服务业对专业翻译的技能要求,建设体现专业性、职业性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接受更多、更全面的专业课程训练。
关键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
译家研究
孙致礼:坚守“信”条的翻译家
陈秀 浙江农林大学
摘 要:孙致礼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本文以“信”为核心词,对孙教授的翻译主张及其在翻译领域的贡献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坚“信”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2)尊重原文以求“信”,力求做到“神形兼顾”;3)文化传真“信”为上,主张翻译要杜绝“文化失真”、“以假乱真”;4)重译名著以达“信”,通过对译作的不断修订,以达成与原著的契合;5)恪守译职以立“信”,提倡译者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以振兴中华文化为目标,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译者。
关键词:信;文化传真;神形兼顾;契合
书刊评介
百年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批评与反思
—邹振环《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评介
熊兵娇 江西财经大学
摘 要:邹振环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基于翻译史学的学科构想,对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做了回顾与清理,勾勒与重现、分析与评判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本体面貌与脉络演变,并对20世纪翻译史研究的发展进程、内外动因以及实践与理论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翻译史;翻译史学史;翻译史学
学术访谈
中国MTI教育缘起、发展与前景
—黄友义先生访谈录
曹新宇 南京农业大学
摘 要:时值MTI学位点正式招生十周年,本文作者专访了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友义先生。黄友义站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领导的高度,首先介绍了设置翻译专业学位的缘起。其次,从培养质量、学生就业、专业资格考试和学位培养的结合、政产学研结合、MTI师资情况等方面,梳理了十年来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最后,从MTI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结合、MTI学生培养国际化、MTI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望了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前景。
关键词:MTI教育;缘起;发展现状;前景
行业研究
众包翻译的文化空间
莫爱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郝俊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摘 要:近年来,众包翻译作为互联网语境下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本文在文化研究的总体框架下,探讨众包翻译的三重文化空间,即文化心理空间、文化生产空间与文化价值空间。通过分析众包翻译所体现的匿名性与即时性、自发性与草根性,本文试图找出这些特性背后的深层动因、意义及价值等。本研究认为:众包翻译的文化心理空间涉及人类语言生命的本能及其对话语权力的渴望;其文化生产空间关乎翻译意义的生成机制和影响;其文化价值空间在于突显翻译的社交属性及其应用前景。探究众包翻译不同层面文化空间的互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基本属性,从而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理据。
关键词:众包翻译;文化空间;互联网;大众文化
业界视点
服务需求 改革创新 内涵发展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8年会综述
赵军峰 姚恺璇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11年间,翻译硕士教育蓬勃发展,在探索中前进。2018年6月9日,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8年会在内蒙古大学召开,本文对2018年年会成果予以综述。
关键词:翻译硕士;2018年会;翻译教育
翻译评论
严复选译《群己权界论》的文化记忆
闫亮亮 湖南大学
摘 要:学界对《群己权界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严复对原文的理解以及晚清时局对译作的间接影响上,而忽视了严复选译On Liberty所受到的直接影响,对生成严译《群己权界论》的晚清翻译语境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翻译文化记忆进行了界定,并分别从历史文化记忆和当下文化记忆两个方面对严复选译On Liberty的过程进行了探讨。从历史文化记忆来看,晚清士人对自由的初步认知极大地激发了严复对饱含自由思想的作品的选译;从当下文化记忆来看,严译《群己权界论》在对自由思想的译介上,与当时已有的《自由论略》和《弥勒约翰自由原理》等译作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总之,晚清翻译语境下的文化记忆对严复选译On Liberty具有直接的现实影响,改变了译作的最终面貌。
关键词:翻译文化记忆;严复;《群己权界论》;晚清翻译语境;文化记忆理论
学术争鸣
文化回译视域下“异语写作”一词之考辨
周永涛 四川大学 / 遵义师范学院
摘 要:“异语写作”已成为当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术语之一,但学界对该术语的理解存在差异,对其概念界定不清,令读者对其产生误解。本文考证了“异语”一词的源流,梳理了“异语写作”这个概念的演变,辨析了此概念引起的相关问题,从而明确了以下事实:一、“异语”一词最早出现于汉译佛典《金刚经》,上世纪80年代进入修辞学研究领域;二、翻译界在本世纪初将“异语写作”引入文化回译研究,但对其界定有泛化倾向。基于此,笔者对“异语写作”的内涵和外延加以限定,让其回归“异语”的本义,并认为“异语写作”就是非母语写作。
关键词:异语写作;文化回译;母语;原文化;非母语写作
实践探索
法律条文的汉英翻译
—以“两高”的一个司法解释翻译为例
李克兴 浙江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以典型的中国法律条文为翻译素材,演绎法律翻译的一些带规律性的原则和策略在法律汉译英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演绎笔者在法律英文文本大数据中发现的几大句型的应用。笔者认为,以“where为条件句引导词 + 法律主体 + 情态动词 + 法律行为”的主流句式最适宜表述无须依赖上下文、可以独立存在、能自圆其说的完整法律条文;而以if为引导词的条件句往往用来表述条件重要性较低、具有依附性质、比较细化和具体的条件或限制;此外,以“Any one who does sth. + shall/may + verb”句型出现的次级法律句式最适合表达简单、直接、条件中的主体与法律行为人为同一主体的法律条文。
关键词:条件句引导词;主流句式;次级句式;法律主体;法律行为;主位化
译,贵在不译—翻译中的“非翻译”策略
覃军 四川大学 / 湖北民族学院
摘 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非翻译”也是其手段之一。有时为了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些“非翻译”的策略。本文在厘清“零翻译”、“音译”、“移植”与“非翻译”概念的基础后,提出了四种“非翻译”策略:①语码混用;②书名和影视名重命名;③省掉原文不译;④文本改写。这些“非翻译”策略不是翻译方法,不属于翻译行为(translating),但它们却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手段。
关键字:跨文化交流;非翻译;语码混用;重命名;不译;改写
我国医疗卫生新名词英译探微
王佩 中日友好医院 卢敏 华语教学出版社
摘 要:2017年12月,我国实施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规范》),对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些英文翻译也进行了规范。针对《规范》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对《规范》中尚未提及的一些新词的翻译进行了解释,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范;医疗卫生;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