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译家之言> 译史长廊> 正文

《中国翻译词典》编撰纪事

2024-10-23

来源:中国译协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多次全国翻译学术研讨会上,译界同仁都希望中国译协出面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翻译知识词典。这种希望当然也是我们译协工作同仁的夙愿。然而要把翻译界的希望变成现实,又谈何容易。我们编撰《中国翻译词典》经历了一个积累过程。首先,进入90年代,中国译协已开展活动近十年。十年来,《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在完成刊物出版任务的同时,还抽出时间编辑出版了《翻译研究论文集》等七部翻译专业图书以及国内首部《中国翻译家词典》。这些图书的出版,为我们后来编撰本词典积累了相关资料和经验;第二,中国译协一直很重视开展翻译学术交流活动。十年来曾举办过20多次全国性文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外事口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等多种学科的翻译学术研讨会和翻译论坛。每次会议都有近百人与会,提供近百篇学术论文。这支队伍和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为编撰本词典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第三个更为重要的积累是《中国翻译》杂志办刊十年来,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在翻译界学有专长的作者队伍,也团结了一大批热衷于翻译学术交流的读者队伍,他们都是编撰本词典取之不尽的人材。

    初步考虑了编撰的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寻找出版社的支持。1991年,武汉大学英语系教授郭著章先生来京开会,向我探询编辑词典的进展。他谈到湖北教育出版社外语编辑室有意组编一部汇集中国译事知识百科式大词典。这个选题完全符合我的想法。我请他回武汉后,为我牵线促成此事。1991年3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外语编辑室主任唐瑾女士来函向我正式约稿,要我牵头主编《中国翻译词典》,随后又携编写设想和双方初步商议的编撰纲要来京商议。5月,该社副总编赵守富先生和唐女士再度来京和我商定本词典的编撰纲要及出版事宜,并同时签订出版合同。有了出版社的支持,我们才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这项工作。

    为了集思广益,动员翻译界人士参与编撰工作,1991年9月,我们在《中国翻译》杂志刊登《吁请翻译界人士支持编撰〈中国翻译词典〉》一文,介绍了本词典的编撰纲要和设想,欢迎翻译界人士提出建议,并为本词典撰写条目。此文公布后,译界同仁纷纷来函响应,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组建《中国翻译词典》编辑委员会。约请老一辈翻译家王子野、戈宝权、叶水夫、叶君健为编辑顾问;约请全国翻译界人士和有关单位的学者高莽、郭建中、罗新璋、刘宓庆、马祖毅、黄邦杰、许钧、李蟠、杨自俭、张今、徐式谷、方梦之等28人为编委。由陈彦田、袁锦翔担任副主编。

    本词典的编撰纲要和编成后的基本情况:

    一、本词典为翻译专业辞书,融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它的读者对象是翻译工作者、翻译教学人员、从事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外语系师生。

    二、本词典共收词目3700余条,共2452千字。其中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术语,翻译人物,翻译史话,译事知识,翻译与文化交流,翻译论著,翻译社团、学校及出版机构,百家论翻译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正文分(一)、(二)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条目,以词条形式对上述的前9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百家论翻译”,介绍了200多位中外翻译家的翻译观。正文后有下列附录:1中国翻译大事记;2外国翻译大事记;3中国文学作品书名汉英对照目录(部分);4外国文学名著书名外汉对照目录(部分);5中国当代翻译论文索引;6世界著名电影片名英汉对照索引;7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职务和职称,国际文献与条约译名录。

    三、本词典由钱钟书先生题写书名,中国译协名誉会长伍修权题写祝贺词,著名翻译家、翻译界老前辈季羡林、叶君健、叶水夫分别为本词典作序。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女士来函祝贺《中国翻译词典》出版。

    四、由于本词典的编务工作十分繁重,加上我本身的业务工作也很繁忙,因此,本词典的编辑进度一拖再拖。我从单位办理离休后,才全力抓紧编辑审稿工作,终于在1996年开始陆续发稿,1997年11月出版第一版,印制2500册。2005年5月出版社来函商谈再版事宜。由于工作量太大,双方都感到无法实现修订再版。但根据市场需要,出版社于2005年10月出第2版,印数4500册。

    五、2002年9月中国译协和有关单位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翻译学词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这是首次以译学词典研究为议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主办人约我出席,讲讲编本词典的编辑思想。这里我把书面发言稿中的两段话摘录如下,谨向翻译界人士作个交代:

    我编这本词典的思路是要把翻译作为文化的载体展现在广大读者(翻译专业人士和非翻译专业文化界人士)面前,要把翻译的文化内涵、文化氛围、翻译给人类社会激发的促进作用、翻译所带来的影响等等充分扩大起来,我要用名目繁多的词条去概括翻译百科知识(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事件),让读者读到许许多多的翻译知识,欣赏到浓浓的翻译文化氛围,要让读者看到翻译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也有属于自己领域的知识海洋,也有它光辉的历史,也有它在风云变幻中留下的踪迹。我们应该给翻译创造一个展览平台,让它展示翻译活动中有趣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事件。

    我敢牵头编辑这本词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中国译协的工作条件。由于我近十年主管中国译协常务工作和《中国翻译》杂志的编辑工作,我结识了许多知名翻译家和大批的作者,也结识了许多翻译出版界的前辈。他们是本词典的主要撰稿人。我请求他们自己提出自己熟悉的或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关词条。这样做的结果是:条目比较丰富多彩(不是编辑部几个人设计的条目),条目的品位较高、耐看,条目的质量也比较上乘。因此,总的来说,这本词典(这种编法的词典)比较好看。1998年,本词典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我认为主要是奖给200多位翻译界知名人士和学者,他们为本词典写出了宣传翻译事业的好词条,向全社会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翻译事业及其光辉业绩。

    六、本词典编成后,我携编撰提纲向我的老师季羡林教授汇报编辑进度并求他作序。不到一周我收到他由秘书寄来的序言。这是一篇精辟论述翻译与文化交流、翻译与文化繁荣的重要论文,写得非常精彩,值得向世人推荐。

    七、本词典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老一辈翻译家的深切关爱和热情支持。卞之琳、戈宝权、叶水夫、王佐良、许渊冲、刘重德等等许多老先生还热情为本词典撰写词条。如今他们当中有多人已经仙逝,但他们留下的珍贵文字,将永远活在读者心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外文所的许多专家以及一些大专院校的翻译家、教授也为本词典写了大量词条。他们留在词典中的研究成果和论述也将永远为读者带来乐趣。

    (本文作者林煌天,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