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理论研究 /
05 关于翻译理论来源问题的元理论探究 ——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参照 王剑
14 论翻译修辞批评之方法 刘嘉
21 “效果历史”内的视域融合与对话 ——对文学翻译本质的诠释学思考 易翔 刘军平
译史纵横 /
29 马克思恩格斯翻译美学思想原典考论 杨明星 郑润宇
译介研究 /
38 李渔《十二楼》在西方的译介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陈婷婷 龚柳清
翻译教学 /
48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从工具行为到交往行为 任文
58 课程思政与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实践——以“翻译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 李华东 郝韵涵 刘慧丹 陈桢干
译家研究 /
64 达西安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西译之路 代欣
71 秘鲁汉学家吉叶墨的中国古典诗歌译介之旅 王晓阳
翻译评论 /
78 Chinese Fables and Folk Stories副文本与晚清时期中国人形象塑造 徐德荣 李婕
85 论理雅各《孟子》译解的贯通性 蒋童 张叶
学术视点 /
92 从规约模式到自觉模式:论心学视域下 当前翻译伦理研究的升华空间 杨镇源
书刊评介 /
98 百年史话,实践塑形,理论立名——《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评介 彭白羽
学术访谈 /
104 汉译英“动词式译写”:内涵、理据与应用——翻译家施晓菁教授访谈录 阳琼 施晓菁
实践探索 /
111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英译的几点体会 韩清月
119 认知框架理论视域下“相似观”中医病名翻译 曾虹 张萍
127 翻译汉语中二词实义词词簇的使用特征研究 胡加圣 潘贵生
自学之友 /
136 Think Again: Climate Change (Excerpt)(Bill McKibben) 周领顺 王志远 译
141 综合型文本类型与译者行为 周领顺
146 锻长板、补短板,提升“内力”是关键(林丽鹂) 蔡力坚 译
148 中文特色商务用语的翻译 蔡力坚
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揭晓 /
152 大赛命题及评审工作报告、评审委员会名单、获奖名单
171 英译汉参考译文:旷野的慰藉
173 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英汉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理解深刻、表达精准、逻辑严密、风格得体 马纳克
180 汉译英参考译文:What We Commemorate When We Commemorate Qu Yuan
182 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理解·变换·传情·求精:做好文学翻译的法门 胡桑
词语选译 /
189 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重要语汇汉英对照摘编
191 英文摘要 /
中文论文摘要
关于翻译理论来源问题的元理论探究 ——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参照
王剑 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在事实层面,对翻译实践的观察概括只是翻译理论诸多潜在可能的来源途径之一,无法断言其是翻译理论的唯一来源 或最终来源。试图探索翻译理论唯一来源或最终来源者,表面上是在进行事实性探索,但实际上却是在进行价值性探寻,即 试图为翻译理论的构建探寻出某种“好的”来源,以此确保翻译理论成立有效。不过,作为一种普遍性判断,翻译理论始终 带有猜想或假说之性质,并不存在某种所谓“好的”来源能够确保翻译理论成立有效。因此,在价值层面,对于所有的翻译 理论,无论其来源于何种途径,都应始终注意进行批判性检验。唯有重视批判性检验,而非迷信于特定来源,翻译理论研究 方可取得不断进步。
关键词:理论;来源;观察;普遍性判断;假说
论翻译修辞批评之方法
刘嘉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阐释的翻译修辞批评方法以翻译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译文在原文基础上的移位、变形为起点,围绕发 生了移位且带有目的性的修辞话语展开。重点是对翻译选词中构筑的辞屏,叙事中建立的因果关联,副文本中引入的对立逻 辑等修辞运作方式进行辨识和解析,并对修辞情境中反映的价值目标与修辞运作之关系展开探究,力图把握译者修辞行为的 一般规律,透过修辞行为审视翻译价值的实现过程,理解移位和变形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翻译修辞批评;修辞话语;修辞运作;修辞情境;翻译价值
“效果历史”内的视域融合与对话——对文学翻译本质的诠释学思考
易翔 中国民航大学 | 刘军平 武汉大学
摘要:“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强调理解主客体视域间的历史距离,以及二者的历史性辩证统一。本文在厘清该术语定义的基础上,论述其对文学翻译本质与过程的阐释效力。研究发现,效果历史揭示了文学翻译作为多重视域间生成性、融合性对话的本质,译者需要经历体验式阅读、思辨式理解以及开放式交流三个阶段,才能达致对原文的客观理解与有效诠释,也才能实现同作者在效果历史中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效果历史;文学翻译;视域融合;对话
马克思恩格斯翻译美学思想原典考论
杨明星 郑润宇 郑州大学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翻译美学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经典阐释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涉及文学翻译类型,还拓展到非文学翻译范畴。本文采用政治学、翻译学和美学等跨学科的视角,从马克思恩格斯原典入手,系统梳理其翻译美学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其文学翻译美学思想遵循神韵再现和叙事化翻译原则以及诗译散文化和以诗译诗翻译策略,而非文学翻译美学思想则主要遵循“政治达意重于文辞优美”和风格美再现的翻译原则以及表现力重现和文辞互文互鉴的翻译策略。马克思恩格斯翻译美学思想源于其丰富的翻译实践、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旨在使艺术传神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政治传播,达到艺术审美与政治忠实之间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翻译美学思想;神韵再现;叙事化翻译;风格美再现;政治达意重于文辞优美
李渔《十二楼》在西方的译介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陈婷婷 龚柳清 安徽大学
摘要:《十二楼》是 19世纪传入西方的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收录了十二篇情节相互独立的短篇小说,其构思奇巧,意蕴深厚,囊括了中国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丰富的中国社会世情风貌。该书的西译本不仅种类丰富且译介各有侧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译本建构了特色各异的中国形象。该文通过梳理《十二楼》在西方译介的时代背景及知识脉络,探析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归纳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译介的路径与特点,揭示《十二楼》在西方译介过程中对中国形象的多元建构。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译介;中国形象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 从工具行为到交往行为
任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涌现,正在给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也成为翻译学 界和业界深思与热议的话题。本文拟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当前在翻译表现上的优势与不足出发, 结合符号学意义三重性理论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何要以及应如何重塑翻译实践观、重 识人机关系、重构翻译教育观,并重建相关行为原则,尝试从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 的重大变革提出思考。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翻译实践与教育;人机关系;意义三重性;交往行为理论
课程思政与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实践——以“翻译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
李华东 郝韵涵 刘慧丹 陈桢干 上海海事大学
摘要: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翻译硕士专业选修课“翻译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思政设计和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翻译技术类课程 如何通过精选具有校本思政特色的翻译语料、寻找翻译技术各项子技能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依托模拟翻译项目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鼓励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馈等措施,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全程,达到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教学 效果。本文不仅丰富了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内涵,也可为国内高校同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翻译技术类课程;课程思政;校本特色
达西安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西译之路
代欣 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达西安娜·菲萨克是当今西班牙汉学的领军人物,“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首位西班牙语获得者。多年来她笔耕不辍,为西班牙语世界贡献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促进了巴金、钱钟书、阎连科、铁凝等作家及其作品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本文对达西安娜的汉学渊源与译者选择进行论述,分析译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所具有的开拓精神与坚守理念。同时,探讨作为汉学家、图书策划人以及大学教师,达西安娜多重身份的互动对于推进中国文学在西语国家传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达西安娜·菲萨克;西班牙语翻译;汉学家
译家研究 秘鲁汉学家吉叶墨的中国古典诗歌译介之旅
王晓阳 兰州交通大学
摘要:汉学家是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秘鲁著名翻译家、汉学家吉叶墨对打破西语美洲从英语、法语转 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推动中国古典诗歌在整个西语世界的直译与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翻译的主体因素之一,翻译 动机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定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以吉叶墨的翻译动机为切入点,结合其翻译文本与 翻译策略的选择,探析其致力于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择与坚守之路,进而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吉叶墨;中国古典诗歌;译介;西语世界;西语美洲
Chinese Fables and Folk Stories副文本与晚清时期中国人形象塑造
徐德荣 李婕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晚清时期,西人译者通常较少为西方民众客观、正面地译介中国人形象。但 1908 年在美国出版的 Chinese Fables and Folk Stories 是一个难得的正面案例,这本编译而成的故事集不仅塑造了正面的中国人形象,且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其形象译介方式值得探析。本研究聚焦副文本,发现译者以注释、点评、插图等多种形式正面阐释中国文化符号,将这些 符号的美好品质投射到中国人的形象上,打破了刻板印象的桎梏。本研究对当今中国文化外译中的中国形象自塑方法和文 化符号阐释方式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形象;中国文化符号;副文本;民间故事;民间文化外译
论理雅各《孟子》译解的贯通性
蒋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张叶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理雅各徘徊于基督教与《孟子》之间,借助关键词“爱”与“性善”的译解,实现了基督教与儒家文化的贯通。经由“性 善”进入孟学论域的理雅各,以巴特勒的人性观为参照,激发出孟子与基督教连通的可能。巴特勒的正统身份以及“以意逆志” 的内涵,内外加持,共同成为理雅各自证合法的理论工具。以 Heaven 译解“天”,理雅各在自己营建的文化错位空间内, 割裂儒家“天人关系”,从而质疑由“性本善”生发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成圣路径。理雅各搭建起孟子与基督教的连 通渠道,将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打上“天人二分”的烙印,最终实现与基督教文化的贯通。
关键词:理雅各;《孟子》;性善;天人关系;爱
从规约模式到自觉模式:论心学视域下 当前翻译伦理研究的升华空间
杨镇源 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规约模式占据了当前翻译伦理研究的主流地位。它以“由外及内”的方式向受众灌输价值观,使行为主体被动 地接受“我被要求如此”的规约信号。如长期停留于该模式,行为主体容易异化于伦理法则,在不断积累的道德压力 下产生不适感,影响翻译伦理践行的持久性。在儒家的心学视域下,翻译伦理研究可上升到自觉模式。该模式着眼行 为主体的内在心性,通过彰明与天理相通的本心,以“由内及外”的方式释放出人的道德潜能,培养行为主体“我自 己本应如此”的自我觉悟,使其以从容自在的心态长久践行翻译伦理。从规约模式到自觉模式的递进带来境界跃迁, 有助于避免消极被动的道德心态,使行为主体积极主动地融合于伦理法则。这展现出当前翻译伦理研究的升华空间, 为其进一步发展带来契机。
关键词:翻译伦理研究;儒家;心学;境界
百年史话,实践塑形,理论立名 ——《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评介
彭白羽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科幻文学翻译史作为类型文学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已有百余年历史,然而整体研究图景呈现不均衡状态,缺乏通 史书写,对其传播效能研究也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基于此问题导向,《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通过穷尽式 爬梳和分析,对百余年中国科幻文学翻译作品进行历时性主题分类,展示了科幻文学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呈现了科幻文学翻译的功能变迁和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元翻译史视角,为中国类型文学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建构提供 “一体三面”的进阶路径。
关键词: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方法论
汉译英“动词式译写”:内涵、理据与应用 ——翻译家施晓菁教授访谈录
阳琼 同济大学 施晓菁 美国明德大学
摘要:本次访谈专题探讨了翻译家施晓菁提出并实践的“动词式译写”技巧,阐明了“动词式译写”的概念内涵、学理依 据、应用范围、操作要点以及训练指南。目前许多汉译英表达存在名词化结构泛滥、频繁使用被动语态等问题,导致句子 冗长生涩、可接受性不强。采用“动词式译写”,以动词为中心组织语言,多用、活用主动语态的强动词,可有效优化汉 译英表达。在人机深度交互时代,译者更应重视语言基本功,习得优秀英文行文风格,力求有效传达原文中的关键行为和 核心意思。
关键词:动词式译写;对外翻译;翻译技巧;语言素养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英译的几点体会
韩清月 中国外文局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提出了未来 5 年改革 的重点目标。如何正确理解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准确翻译各项改革举措、忠实传达文件的原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 基于笔者参加全会《决定》等文件的翻译实践,分析总结了《决定》的大标题和重点词汇的翻译、典型句子的处理,重点关 注了如何确定主语、理顺逻辑、恰当表达等问题,希望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了解党政文献的英译处理技巧。
关键词:党政文献;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体制机制;逻辑
认知框架理论视域下“相似观”中医病名翻译
曾虹 张萍 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中医病名蕴含中国哲学思想,探讨其在翻译中发生变异的研究仍存在空白。本文梳理了《黄帝内经》中体现“相似观” 的中医病名,发现主要表现出取象和直觉思维特点。本文运用认知框架理论,对该类病名的英译进行分析,译文中反映的取 义近音、抽象、逻辑思维均与原文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也正是中医病名翻译的难点。为调适矛盾,本文拟提出“唯象 - 抽象”“唯象 - 逻辑”的归异平衡翻译路径,以期为中医病名翻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相似观;取义近音;抽象;逻辑;归异平衡
翻译汉语中二词实义词词簇的使用特征研究
胡加圣 潘贵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 ZCTC 和 LCMC 构建的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类比语料库,从两库的文学文本中提取动词、名词、形容词两 两搭配组成的九种“二词实义词词簇”,对比考察其词簇使用频次和互信息值特征,旨在从汉语短语学角度验证翻译共性的 发生规律。研究发现:1)翻译汉语二词实义词词簇的整体使用频次和搭配强度均显著低于原创汉语对应值,为翻译“简化” 假设提供了佐证。2)翻译汉语出现“译文词簇使用失衡”现象,即汉语译文之间词簇种类的使用变化较原创文本更大,挑 战了翻译“整齐化”假设。3)翻译汉语“V+V”双动词结构的使用频率异常高于原创汉语对应频率,翻译汉语更倾向使用 表可能的情态动词和能愿动词;并结合英汉小说平行语料库(ECCN)分析了其成因。
关键词:翻译汉语;原创汉语;二词实义词词簇;互信息;翻译共性
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
英汉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理解深刻、 表达精准、逻辑严密、风格得体
马纳克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节选自美国作家格雷特尔 · 埃尔利希的一部散文集,是一篇关于怀俄明 州牧场生活的纪事抒情散文。本文结合参赛选手提交译文与参赛原文,从理解、表达、逻辑以及风格四个维度,分析成功译 文主要源自对原文的深刻理解,译文表达精准流畅,行文逻辑上下连贯,以及译文风格与原文契合。
关键词:文学翻译;理解;表达;逻辑;风格
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 理解·变换·传情·求精: 做好文学翻译的法门
胡桑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译英赛题为典型的夹叙夹议式散文,内容主要涉及屈原及其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重 要价值和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文学翻译需要在准确理解原文词句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句子结构,并通过恰当取舍 修辞以实现达意传情。本文结合散文翻译的特征和要求,以参赛译文和参考译文为主要材料,指出了参赛译文存在的理解不 透彻、表达不规范、句子不平衡、逻辑衔接不顺畅、修辞处理不成熟等几大方面的问题,并以参考译文的打磨为范例,建议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多思考、多交流、多下功夫,做到精益求精。
关键词:理解;变换;传情;求精;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