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5 论中国译论的“中国性”与“世界性” 谭载喜
16 翻译生成论:一种新的译学整体论 罗迪江
26 行动·系统·功能——生态翻译学研究 傅敬民
译史纵横 /
35 鲁迅文学翻译思想:启蒙与求真的张力聚合 彭勇穗
译介研究 /
45 《中庸》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 王灵芝
53 声声何以入耳: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庄子》英译海外接受研究 朱舒然
翻译教学 /
63 欧盟口译培训:理念、方法与启示 王东志
72 远程手语译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肖晓燕 郭羽嘉
译家研究 /
79 严复翻译中的中国文化认同 丁如伟
87 线性结构的断裂与意义的扩散——齐皎瀚译诗句法研究 刘晓艺 张腾
学术视点 /
98 多模态翻译话语分析与语用认知探赜 王治国
翻译评论 /
106 中国唐代书法典籍《书谱》英译辩难与批评 刘毅
译家谈译 /
115 文学翻译批评刍议 杨武能
书刊评介 /
119 如何研究翻译诗学——《跨文化诗学:中文文学英译》评介 曹琪琳
学术访谈 /
126 党政文献翻译和国际传播中的译名考与译法探——陈明明先生访谈录 朱希伟 陶李春
实践探索 /
133 体认翻译学在歇后语英译中的应用——以《红楼梦》三译本中歇后语为例 王寅
140 时政文献英译之特色中文处理 蔡力坚
150 体裁结构潜势视域企业简介英译质量研究 司显柱
161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韩梅 金慧子
167 翻译中的再现、转化与融合——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阿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金欣
自学之友 /
172 The Geography of Melancholy (Excerpt)(Tara Isabella Burton) 周领顺 陈静 译
176 求真于过程:译者行为理论的翻译实践解读 周领顺
181 典籍中的“通感”( 林巍 编著 ) 林巍 译
183 深层结构上的贯通 林巍
词语选译 /
188 “文化强国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表述英译参考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理论研究
论中国译论的“中国性”与“世界性”
谭载喜 深圳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
摘要:本文立足对中国译论以至整体译学性质和使命的宏观认知,围绕中国译论“自有特色”、“独树一帜”(罗新璋语)的译学认知和中国译学身份建构等话题展开讨论,特别就如何定义“中国译论”及如何阐释这个基础概念所须具备的根本性特质,包括它的“中国性”和“世界性”特质,发表一点个人认知心得,以助力新形势下译学领域的中国思想能更好、更有效地走入世界,贡献世界。
关键词:中国译论;中国性;世界性;辩证主义;民族共融翻译观
翻译生成论:一种新的译学整体论
罗迪江 广西科技大学
摘要:生成概念是生成哲学、机体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概念,也是复杂性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更是表达动态性、超越还原论的一个最根本概念。翻译研究与生成论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标志性的翻译生成论,它是一种以实践生成论为产生基础,以创生性为基本动力,以生成性为内在机制、以成长性为内生动力的新译学整体论。翻译生成论是对翻译生成性现象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将翻译视为一种文本生命的存在,既包含文本生命的“生”,又包含文本生命的“成”,彼此造就了翻译的创生性、生成性与成长性,从而实现了翻译认识方式从“构成分析”到“生成分析”、“是”还原论思维到“成为是”整体论思维的转换。
关键词:翻译生成论;创生性;生成性;成长性;译学整体论
行动·系统·功能
——生态翻译学研究
傅敬民 上海大学
摘要:生态翻译学已然成为我国翻译研究中一个客观存在,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学术话语系统。理性看待这一“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说”,对于推动生态翻译学发展进而启示中国风格、中国学派的翻译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基于社会学相关理论,将生态翻译学视为主观建构与客观存在的自洽系统,从行动、系统及功能做学理探讨,为生态翻译学的创建、发展以及“客观存在”提供社会学视角的理据。生态翻译学基于“系统综观”,通过集体主义行动建构起具有中国生态智慧和西方生态理念相融合的学术话语系统,不仅树立了我国译学理论话语自信,同时也为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鉴于系统以及系统环境的复杂性,行动不能一味地追求满足自身系统的需求,系统也不能缺失明晰的边界,功能也需要基于必要条件予以确立。
关键词: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行动;系统;功能
译史纵横
鲁迅文学翻译思想:启蒙与求真的张力聚合
彭勇穗 广东工业大学
摘要:以往对“鲁迅文学翻译思想”的理解受制于“直译”/“硬译”和原作中心“文学”假定。其实,该思想包含“启蒙文艺思想”与“译学求真思想”双重追求,是二者有张力的聚合:二者若离若合,有离无合,启蒙虚假化,有合无离,启蒙教条化。以“启蒙”为核心的“宗旨-方法-资源”主体性思维机制与以“求真”为核心的“选材-阐释-表达”翻译操作相渗相塑,形成复合思维机制。因而,鲁迅文学翻译思想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其译作整合了外国作品及其他资源,具有杂合性。如要研究其译作,可从双向偏离入手,揭示鲁迅特定阶段启蒙文艺思想与译学求真思想之互动。把“鲁迅文学翻译思想”简化为“直译”/“硬译”,易误断鲁迅译作之“文学性”。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思想;启蒙文艺思想;译学求真思想;“双重追求”复合思维机制
译介研究
《中庸》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
王灵芝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摘要:《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影响深远。这种情况引起了早期来华的俄国人的注意。自 18 世纪《中庸》被译介为俄语起,如今已出现 10 多个形态各异的俄译本。本文试图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和梳理《中庸》在俄罗斯的译介历程、分析其译本特点,探寻俄罗斯学界对它的研究和认识状况,勾勒出《中庸》与儒家思想在俄罗斯传播的风貌,为《中庸》俄译和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庸》;俄罗斯;译介;阐释
声声何以入耳: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庄子》英译海外接受研究
朱舒然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在当前欣欣向荣的典籍翻译领域,对于译介的海外接受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庄子》英译本之科普翻译、文学翻译、哲学翻译的对比作为研究起点,调查三类译本在海外读者群体中的接受图景,利用 Python 编程工具与 NLTK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译介评价进行广泛收集与文本数据挖掘。研究发现,《庄子》不同译本在不同读者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初级、进阶、高阶受众的关注点呈现出较大断层,译者需根据读者群体的接受意向和选择偏好调整相应的翻译策略。在接受研究的视野下,典籍对外译介工作应更加注重受众分类的针对性研究、译本风格的打造、对外译介途径的多元化,切实提升典籍翻译的接受效果,有的放矢、特色鲜明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关键词:典籍英译;《庄子》;海外接受;自然语言处理
翻译教学
欧盟口译培训:理念、方法与启示
王东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本文以中欧会议口译培训项目为背景,从亲历者的视角,介绍了欧盟口译培训的课程设置情况,阐释了背后的培训理念,分析了该理念在培训方法上的体现,最后探讨了欧盟口译培训模式对国内口译教学的启示。欧盟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式,对各核心技能进行分解式训练,并设计了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体现出循序渐进、交际优先、知识拓展三大培训理念。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培训者在技巧、材料、要求等教学设计上由易到难分步推进,学生则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训练实现分阶段累积发展;自主发言是欧盟口译培训的一大特色,目的是训练学员表达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言强化是学员知识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分门别类的话题知识。
关键词:欧盟口译司;口译;培训;理念;方法
远程手语译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肖晓燕 郭羽嘉 厦门大学
摘要:远程手语传译属于远程传译的一种,手语译员通过视频和电话为聋听沟通提供即时传译,由此聋人能够用手语与不会手语的健听人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像听人一样拨打电话。在部分发达国家,远程手语传译已成为政府购买的主要手语传译服务,也是雇佣手语译员最多的传译形式。我国的远程手语传译服务刚刚起步,提供服务的公司数量虽然极其有限,但是业务量增长迅猛。由于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并未接受专门的远程翻译相关培训,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这一工作。因此,机构提供的持续专业发展培训便成为国内培养远程手语译员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鉴前人提出的结果导向型持续专业发展模式,对国内目前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远程手语传译公司的现有培训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远程手语译员的培训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远程手语传译;持续专业发展;结果导向型模式
译家研究
严复翻译中的中国文化认同
丁如伟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晚清中国的翻译活动处于中西文化互动、传统与现代交锋的语境之下,译者需要在中国与西方不同文化之间作出选择,在译本中会留下主体文化认同的印记。在特定的时空脉络与文化语境中探讨严复的翻译文本,从他在翻译时文言书写的选择、译书“信达雅”标准的确立,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译词“化西”与文化移植的努力,以及翻译旨在“自他之耀,回照故林”的文化动机,可以透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与对话的境域中,严复翻译活动中的中国文化认同表征实践于当下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严复;翻译;文化认同
线性结构的断裂与意义的扩散
——齐皎瀚译诗句法研究
刘晓艺 张腾 山东大学
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句法成分的阙如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汉学家齐皎瀚在古诗英译过程中,通过对译诗句法的重构,创造性地转承了原诗的审美意蕴与释读空间,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译介范式。本文聚焦于诗歌语言中的句法空白,通过不同译家间的横向比照,探索齐皎瀚对线性语言结构的重置策略,并从情感氛围营造和句法关系导向的双重维度对意义扩散机制进行分析,由独立的信息单元向句法关系逐层递进,对齐皎瀚译诗理念进行系统性阐释。
关键词:齐皎瀚;译诗;句法;线性结构;扩散
学术视点
多模态翻译话语分析与语用认知探赜
王治国 天津工业大学
摘要:新时期翻译研究呈现出新的学科维度,媒介转向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介入翻译研究中的新视角。文章聚焦多模态翻译新景观,描绘多模态翻译话语分析演进历程,从语用学视域对多模态翻译的语用认知进行阐释,提出在多模态意义迻译过程中,最佳关联和释义相似是多模态符际转换的认知推理原则,也是符际翻译的语用阐释原则。最佳关联与释义相似是借鉴语用学关联理论对多模态翻译进行话语分析和实践阐发的两个维度,对推动当前多模态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翻译;话语分析;语用认知;最佳关联;释义相似
翻译评论
中国唐代书法典籍《书谱》英译辩难与批评
刘毅 南京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摘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母题和文化资本,而书论则是对书法实践的理论升华,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思想,其语际 / 符际翻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意义深远。本文以胡小石、冯亦吾、蒋彝等书学名家的重要书论思想作为语内诠释和语际翻译批评的理论依据,对唐代书论典籍《书谱》的两个英译本在书体名称和书法风格英译等两大方面进行了辩难、比读与批评,以期为中国书论思想跨文化译介和书法典籍英译批评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书谱》;英译;书论;语内诠释;辩难
书刊评介
如何研究翻译诗学
——《跨文化诗学:中文文学英译》评介
曹琪琳 澳门大学
摘要:本文旨在评介孙艺风和李德超于 2023 年编著出版的《跨文化诗学:中文文学英译》一书。该书理论与个案并重,收录共计 12 篇论文,探讨了英译中文文学所涉及的诗学问题。本文认为,该书不仅在理论层面贡献颇丰,而且以扎实的个案考察为翻译诗学研究提供了范例,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话题深有启发。
关键词:翻译诗学;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出去”
学术访谈
党政文献翻译和国际传播中的译名考与译法探
——陈明明先生访谈录
朱希伟 南京师范大学 陶李春 南京邮电大学
摘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当代中国翻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党政文献翻译和国际传播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访谈前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大使,厘清党政文献的概念,综合分析其语言特征,考察其译名,探究其译法,希冀为党政文献翻译和国际传播的做深做实提供借鉴。
关键词:译名;译法;党政文献;国际传播
实践探索
体认翻译学在歇后语英译中的应用
——以《红楼梦》三译本中歇后语为例
王寅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依据体认语言学和体认翻译学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发现其前项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相当于谜面;后项是基于前项进行超常逻辑推理(认)得出的正题,相当于谜底。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汉民族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揭示了从“感性(体)”到“理性(认)”的升华性认知过程。《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英译也可在“体认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依据上述核心原则三要素来分析:1)异化“体”和“认”两项;2)归化前项(体),异化后项(认);3)异化前项,归化后项;4)归化“体”和“认”两项。笔者还依据杨宪益和戴乃迭、Hawkes、Bonsall 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数据调查和简要分析。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体认翻译学;歇后语;《红楼梦》
时政文献英译之特色中文处理
蔡力坚 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
摘要:虽然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相互影响,但每一种文字都在各自特有环境中发展变化,都会形成大量自身特有的表达方式。中文里的特色用语可谓极其丰富,却给译者带来不同寻常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实例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翻译时政文献中特色中文的复杂问题,指出死译硬译的弊端及其貌似“忠实原文”的假象,强调应该采用重“神似”而非“形似”的方法,提倡分析思维,确保信息跨越语言界限有效传递。
关键词:特色中文;死译硬译;信息传递
体裁结构潜势视域企业简介英译质量研究
司显柱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摘要:针对《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存在的缺陷,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体裁分析理论为指导,从涉及食品、饮料、服装和家电四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行业的中、外公司官网选取 120 篇企业简介,分英文、中文、中译英文本,自建小型语料库,对此开展企业简介体裁文本结构分析,归纳该类体裁的中、英文语篇结构潜势(GSP),分析与对比异同。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改进中文企业简介体裁文本的英译质量。
关键词:企业简介;翻译;体裁结构潜势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韩梅 北京外国语大学 金慧子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结合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汉语对竞赛原文的特点,对参赛译文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问题进行分析。朝译汉方面,朝鲜语的很多汉字词在汉语中有对应的同形同义词,但翻译时仍应认真分析该词语的具体语境、形态、修辞意义以及在译文中的词语搭配,必要时采用引申译等灵活的处理方式。由于语法体系迥异,朝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连接方式、句式使用等方面相差甚远,翻译朝鲜语中的主语省略句、连接词尾、疑问句时,应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必要时采用增译、减译、转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准确简洁、自然流畅。汉译朝方面,本文采用内容的“显化”策略、审美形式的“补偿”策略和编译的“选择”策略,针对不同文本类型译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同类型的翻译提供有价值和方向性的参照。
关键词:干扰;汉字词;省略句;连接词尾;句式;显化;补偿;选择